一位陌生清洁工,为何让稻盛和夫热泪盈眶?

一位陌生清洁工,为何让稻盛和夫热泪盈眶?

制度设计:

基于“人性恶”还是“人性善”?

问:作为人,何为正确?对于每个人而言,标准恐怕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的生长环境都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也不同,不同国家民族的人更是千差万别。曹老师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曹岫云:这是一个很好而且很重要的问题。谢谢你提出这个有代表性的问题。但请你继续思考和追问下去。的确如你所说,因为各人成长环境等要素不同,所以价值判断的基准也不同。如果从个人得失或好恶出发来判断,对于“何为正确”的答案当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然而,“作为人,何为正确?”这个问题追根究底,最后无非是一个利己和利他平衡的问题。

稻盛先生刚进日航,在干部会上他开诚布公说:“我判断事情是有基准的,这个基准就是作为人,何为正确?”日航干部们一时反应不过来。稻盛说:“大家反应不过来没关系。但请你们把这句话放在脑海里,遇到问题时,把这句话拿出来对照,然后采取行动。”

当有的干部表示靠这种小孩都懂的道理无法拯救日航时,稻盛就发怒了:“连作为人应该做的好事和不应该做的坏事都分不清,连这样的判断基准都不能理解、不愿接受、不肯实践的人,请你们赶快辞职。因为靠这样的人无法重建曰航。” 

作为人,何为正确?这一判断基准,换句话说,就是判断基准不是利害得失,而是是非善恶。再换句话说,做人做事的出发点不是利己,而是利己也利他。

这有可能做到吗?完全可能。因为“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皆可以为尧舜”;“知善知恶是良知”。 这些古训道破了我们人的本质特性。

但有人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是自私的动物,追求自身利益乃至权力的最大化,才是人的本性。以是非善恶也就是以利他之心做判断的基准,是根本不可能的,是违反人的本性的。提倡利他哲学是十足的虚伪。

然而,稻盛先生认为,善恶在人心中同居,而我们人有选择的自由。我想称“人为万物之灵”,主要就“灵”在这里。就是说,人虽有自私自利的一面,有假丑恶的一面,假丑恶这个“心中贼”虽然难破,有时还很猖獗,然而,它却不是我们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良知,是真善美。

因为人有假丑恶的一面,再好的人也难免一时糊涂。所以在制度设计上,应该基于人性恶的理论,建立玻璃般透明、多重确认、一一对应等制约机制。 

但更多更重要的应该是基于人性善的理论,领导人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领大家,把人的本质特性即真善美发扬光大。

稻盛先生就是这么干的。他用他的利他哲学,言教身教,仅仅一年,就改变了日航三万二千名员工的意识,让众人的真善美焕发出来,每个人每天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工作,不断改革改进。这么做的结果,日航的业绩一下子从谷底飙升至峰顶,达到全世界航空业第一,并遥遥领先。这个事实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对照反省。

作为人,
应该正直,不应该虚伪;
应该勤奋,不应该懒惰;
应该谦虚,不应该傲慢;
应该勇敢,不应该卑怯;
应该知足,不应该贪婪;
应该乐观,不应该悲观;
应该自利也利他,不应该损人利己,损公肥私。 

换句话说,就是按照我们人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办事。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利他也利己。

这就是人生的真理。这与人的出生成长环境、所受教育、国家民族的差异没有关系。它是超越国家、民族、人种、语言、行业、男女老幼甚至超越时代的普遍性的真理。

人与人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具备同样的良知。人与人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有没有觉悟良知,并将良知在实践中发扬光大。这就是王阳明先生所说:

谁人不有良知在,得知良知却是谁。

有没有觉悟良知?

正由于这个不同,才会产生种种的不同。然而,按良知办事,就是“作为人何为正确”这个基准是不变的,是巍然不动的。区别在于,是遵循还是违背。

一位陌生清洁工,为何让稻盛和夫热泪盈眶?

做好三点,赚钱只是顺便

问:每个人对于成功的理解都不同。请问您的经历中有没有关于这个问题的人生教训?您对于成功有什么看法呢?

曹岫云:你说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都不同。这话有一定的道理。确实,有人认为赚钱多就算成功,有人认为名气大就算成动,有人认为地位高就算成功。但事实证明,钱多官大名气大并不一定成功。或者一时成功,后来又失败了。

虽然对成功的理解因人而异,但成功是有法则的。遵循这个法则,就能成功,违背这个法则,就一定失败。

这个法则最正确最精彩的总结,不是别的,就是稻盛和夫成功方程式:

成功=价值观(-100~+100 )×努力(0~100 )×能力(0~100 )

我自己的切身经验也证明了这个方程式的正确无误。

首先,人要勤奋。没听说过懒汉能够成功的。勤奋是我人生的基本经验。比如我自学日语,很用功,后来派上了用场。

其次,要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天生我才必有用。我有一点商业头脑,又学了日语,又碰上改革开放,才会抓住同日商合作办企业的机会,使我的人生产生第一个飞跃。另外,用文字表达思想,我有自信,所以我翻译了许多书,自己写了三本书,并有缘与伟人稻盛相识。

最后,最重要的是要觉悟,觉悟什么呢?觉悟人的本质是真善美,是良知,并把它发扬光大,这是我在学习稻盛利他哲学中领悟的。所以我才会努力用利他精神传播利他哲学,这才能够与众多盛和塾的企业家一起,打开了局面。这是我人生第二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飞跃。当然这件事还仅仅是开始。

做自己擅长的事,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做自己喜欢的事,才能全身心投入。做利他的事,做社会需要的事,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

做赚钱的事。事业才能持续。

把前三项做好,赚钱往往只是结果。

这就是我理解的成功。

一位陌生清洁工,为何让稻盛和夫热泪盈眶?

骗子不可能“长期繁荣”

问:在现代商业背景下,存在许多偷税漏税现象,但有人因此赚钱赚得盆满钵满。相反,有的人恪守商业道德却被市场挤压的难以生存。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曹岫云:不仅是你说的偷税漏税致富,还有走私盗版致富,假冒伪劣致富,官商勾结致富,以权谋私致富等等。这些都是在我们经济高速发展中出现的腐败和扭曲。比如不久前的瑞幸咖啡在美国上市,居然做了两亿美金的假账,自己身败名裂,还影响国家信誉。

要研究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才有根治的可能。我们国家有关部门也在不断探讨并解决这类问题,应该说也取得了不少成绩。

而我们一贯倡导的稻盛哲学,核心就是以是非善恶,不是以利害得失,作为判断和行动的基准。实践这一条,就能从根本上杜绝腐败。首先是各级领导人带头廉洁奉公,同时建立制约机制,健全各种规范,也很重要。

但关键还是人的心。不管机制多么健全,规范多么严密,居心不良的经营者不可能杜绝。必须改变人的心才行。怎么改变?稻盛先生的利他哲学及其实践具备珍贵的参考价值。最近出版的稻盛著作《心》,6个月畅销60万册,就说明这个学说,所谓“以心为本”的经营,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

恪守商业道德,同时又拼命努力的人和企业,应该说不仅有生存空间,而且从长远看,还是大有可为的。关键还是自身的努力,努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以及新需求,只要努力到位,上苍决不会亏待他们。

恪守商业道德,同时拼命努力,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具备这种不动如山的信念,经营者与全体干部员工团结奋斗,就能克服困难,创造新局面。这一点不仅稻盛先生的企业做出了卓越的榜样,而且我们盛和塾的许多企业家都做得很出色。案例很丰富。相反,那些靠欺骗犯法发财的人,兔子尾巴长不了。

骗子长期繁荣,历史上没有这样的先例。

一位陌生清洁工,为何让稻盛和夫热泪盈眶?

如何让自己喜欢上工作?

问:稻盛和夫曾说,想度过一个充实的人生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的几率恐怕是几万分之一。那我们以后应该怎么让自己喜欢上一个无聊甚至可能是讨厌的工作?

曹岫云:许多年轻人实际上很难分清什么是自己喜欢的工作,什么是自己讨厌的工作。原以为喜欢,碰到挫折后又转为讨厌。比如有的人喜欢当明星,但一上台就出洋相。马上就从喜欢转为讨厌。

相反,原来并不喜欢,但由于某种原因,又不得不干。而在认真干的过程中,感觉到这工作很有意思,很有价值。钻进去后,更觉别有洞天。于是越干越有劲,以至干出一番大事业。

稻盛就是这样。他的志愿是有机化学。开始时对陶瓷这个无机化学的领域亳无兴趣。因为当时能找到工作就算不错了,没有选择的自由。所以,他不得不干他不喜欢甚至讨厌的工作。但一旦认真干,他就感到这里面挺有学问的。特别是干出了成果后,周围人对他刮目相看,在自信升起的同时,兴趣也强烈起来。不仅喜欢,而且简直爱不释手。于是拼命钻研,再辛苦也不在话下,结果把这项工作做到了极致,创造了所谓“又一个新石器时代”。

所谓无聊甚至讨厌的工作,往往不过是自己浮躁情绪的反映。

哪怕是让人小看的清洁工,有人因为认真投入并不断钻研,后来甚至做了清洁公司的老板。公司规模还不小。

当然真正不适合自己,无法发挥自身特长的工作,或者人际关系无法处理,可以转行或跳槽。现在选择机会多了。但如果干什么都心不在焉,或喜新厌旧。那么,什么工作都无聊、讨厌,或变得无聊、讨厌。自己的人生就会可悲可怜。

这其实是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工作的问题。

一位陌生清洁工,为何让稻盛和夫热泪盈眶?

人生顺利好,还是挫折好?

问:稻盛和夫先生认为,顺利的人生并不会优于艰苦的人生,因为挫折能使人成长起来。但我们大多数人一辈子千辛万苦换取的舒适生活可能只是那些富二代、官二代从出生就拥有的。这些命运的不公时常困扰着我们,我们又该如何平衡命运不公所导致的失落呢?曹岫云:你这个问题,其实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人生顺利好,还是有挫折好?人都想有好运,希望生活顺风顺水,但人是有命运的。比如稻盛出生在贫困家庭,升学不顺利,13岁患上肺结核,又遭遇战争。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就业又进了个亏损企业,还与领导关系搞僵。

他虽然也很痛苦,但挫折和痛苦磨练了他,锻炼了他的忍耐力和意志力。他用积极的正面的态度对待困难,特别是建立了他的人生哲学以后,按哲学指引的方向,不断奋斗,后来基本上就是一帆风顺了,结果事业隆盛。当然,如果缺乏正确的人生哲学,困难和挫折就能把人的精神压垮。这样的例子也很多。

另外,人生太顺,条件太优越,或年轻时就有很大成就的人,如果因此傲慢了懈怠了,他的人生也可能急转直下。这也不乏其例。

所以关键不是顺利和挫折本身,而是我们自己对待成功和挫折的态度,这才是决定性的。

挫折失败是考验。老天爷正在注视着我们,看我们怎么接受失败的考验。只要我们不失去希望,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在失败情况下,咬牙挺住,仍然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我们就可能有飞跃性进步。失败是成功之母,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同时成功也是考验。成功后是否骄傲,是否懈怠,老天爷也在看着我们。成功后保持谦虚,继续努力,成功就是继续成功之母。

第二个问题。学生中的富二代、官二代出生就很优越,人生的起跑线就不同。这种命运的不公怎么看?

这是古今中外都存在的问题,程度不同而已。

稻盛出身贫民,班上有位富家子弟。班主任老师还嫌贫爱富,偏袒有钱人的小孩,对学生不公平,这让稻盛十分反感。但稻盛当了知名企业家以后,这位富家子弟还来投奔稻盛。用现在的话说,他是来为稻盛打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的命运是变化的。

富二代、官二代中有优秀的,也有纨绔子弟。穷人出身的,有通过奋斗改变命运,大有出息的,也有不思进取,懒惰成习,只想依赖别人,依赖社会救济的人。

我自己小时候家里条件也不好。许多同学各方面条件都比我优越。还有,我在大学时期遭受过严重挫折 ,接着又承受了失恋的痛苦。但恰恰是这段经历成了我终生的宝贵财富,以致当我遇到稻盛先生和稻盛哲学时,顿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没有受过太大挫折,那些条件比我好的同学现在都看好我。

人生是马拉松,在漫长的人生中,起跑晚一点没关系。只要努力奔跑,持续努力并不断改进,就能后来居上。所以,不必羡慕条件好的人,也不必因家庭或自身条件差而自卑。自艾自怨没有意义。拿出勇气和志气,努力奋斗就好。

自己的人生归根结底由自己决定,怨天尤人无济于事。

一位陌生清洁工,为何让稻盛和夫热泪盈眶?

一位清洁工的善举,让稻盛和夫热泪盈眶

问:相信稻盛哲学能够帮助我们走向成功,但我们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都不同,实现人生成功的方式方法更是千差万别。我认为成功并无捷径,而追求成功的过程又太累,我们能不能只做一个平凡人?

曹岫云:你提的问题很真实,代表了许多人的想法。谢谢你。

你说成功定义因人而异,成功路径千差万别。这说得对。说成功没有捷径,这也很对。你说成功很累,也有道理。不过,工作虽累,但如果喜欢工作,乐在其中,心不累的话,也就不觉得累。

相反,太闲太无聊,打牌抽烟,没出息,内心空虚,而生活中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加重,反而活得很累。这样的人也不少。

凡事只是开头难。正如用火箭发射卫星,需要巨大的能量。但卫星一旦进入轨道,它飞行产生的离心力,与地球引力平衡时,不需要特别的能量,它就能不断循环。

不想出人头地,做一个平凡的人,这也不失为一种人生选择。其实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

但是平凡人与平凡人之间,往往差异也很大。举个例子:稻盛出家当和尚,托钵化缘。初冬时节,戴斗笠,穿草鞋,背着米袋,脚上渗血,一天下来,又累又饿。这时,一位打扫公园的老妇人看到他,把扫帚一放,匆匆跑过来,往他兜里放了500日元,体贴地说,你饿了吧,买个面包吃吧。看来她不是有钱人,不过是个清洁工,但施舍那500日元却没有任何的犹豫,也没有丝毫的傲气,那颗纯粹的慈悲之心,一下子把稻盛感动得热泪盈眶。

把自己的事情搁在一边,先去关心别人,这种自然流露的热心肠的行为,让稻盛感觉到,那是自己从未有过的、至高无上的幸福。因为从这位平凡的老妇人身上,稻盛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稻盛这个大老板,搞慈善事业花钱似流水,设立的慈善财团有上千个亿的资金,却为这老妇人区区500日元而感激涕零。

我想说的是,像这位老妇人一样,充满爱心的平凡,和只顾自己的自私自利的庸俗的平凡,这之间差距很大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幸福和不幸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

END

 

 

.以上内容由程友软件“企业经营头条”整理,感谢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在线客服
小程序
小程序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